长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与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著有(包括与人合著)《学校心理辅导通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和成因探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发表重要论文、研究报告近百篇,主编心理辅导活动教材多部。其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获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幼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联合国儿童基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合作项目“西部地区小学质量监测的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项目“
近年来,在儿童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的综合干预,生命教育、个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规划,班主任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主编《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多动症儿童心理辅导》、《野百合也有春天——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精选》、《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学版)、(小学版)。
1984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多年从事教育心理教学、教师培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心理专业高级教师,首批获上海市学校心理辅导员资格和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师资格。曾在上海市少年管教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年。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心理学专业。1994年起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起担任教师培训及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在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辅导、青少年学习辅导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论》、《青少年的教与养系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等著作的编写,为《新民晚报》、《东方教育时报》等报刊撰写过多篇文章。
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研究,在幼儿早期培养及亲子沟通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擅长咨询领域:儿童学习习惯问题、情绪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等。
扎实的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打造亲和睿智的咨询风格;多年个案辅导,大量临床案例,积累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以人本主义、认知行为治疗为首的各类治疗方法整合运用之中,在意识和潜意识双层面,引导来访者自我觉醒、自我转变,同时帮助来访者提升内在的心理能量,进而实现人格完善、心理成长的最终目标。
擅长领域: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强迫、恐惧、神经衰弱等各类神经症。
2002年 开始兼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爱孩子,善倾听。
2008年 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期间参加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组织的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高级个案研修辅导班等培训。
2009-2010年 在浦东青少年彩虹中心做电话咨询服务。
2012年至今,作为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
擅长幼儿、儿童阶段孩子个性塑造,亲子关系建立、学校适应不良、情绪困扰、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咨询。
77级大学生物本科专业毕业,95年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证书。由于是生物专业,所以同时具备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在西南模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做了近300人次心理咨询,积累了许多个案,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不断地学习、反省、探索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咨询水平、能力和技巧,受到来访者的肯定和欢迎。
心理学硕士毕业,长期从事儿童心理辅导工作与研究,有着丰富的个案辅导经验、且反馈良好。善于通过游戏、绘画、沙盘等表达性咨询技术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擅长儿童情绪问题、躯体不适、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游戏成瘾等方面的咨询。
工作期间,坚持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督导和自我分析。曾接受过儿童游戏治疗、儿童认知行为治疗、儿童青少年“诊断与评估”、中法儿童精神分析治疗、青少年短期焦点解决、家庭治疗、儿童性健康教育等多项专业培训。致力于用专业与爱来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从事心理工作这些年来,在心理个案辅导、课题研究、课程编写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参与《小学生心理辅导活动指南》(2-6年级)教材及教师用书的编写;所撰写的《小学中高年级同伴冲突应对问题调查报告》获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调查研究方法成果评审一等奖;所执教的心理课,多次获得市区奖项;所撰写的心理辅导个案和文章多次公开发表或交流;并主持《小学中年级“学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小学高年级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职初期见习教师心理培训课程实践与研究》;参与6.28危机干预重点项目的心理辅导志愿服务。
学校心理教师,生涯规划师,荣获2016年度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十佳咨询师”光荣称号。
擅长青少年学习压力、情绪困扰、亲子沟通等方面的咨询辅导。
本硕七年在校系统学习心理学,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除了在校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心理辅导相关理论与技术之外,毕业后还系统地学习了游戏治疗、沙盘游戏治疗、OH卡牌治疗、叙事治疗、儿童精神分析临床实践、意象对话疗法、儿童性教育等课程,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的相关研究和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心里咨询中心做兼职心理咨询师3年,积累了丰富的个案经验;此后一直从事一线心理辅导相关工作,秉承“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的工作理念,帮助求助者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学习困扰、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
曾参与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并参与发文Suppression (but not reappraisal) impairs subsequent error monitoring: An ERP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s resource-depleting effect;曾在《新民晚报》发表多篇文章《妈妈,你走了我该怎么办》《毕业了,何去何从》等;在各杂志发表文章如《利用心理课堂让学生全面看待竞争》等;主持课题研究《沙盘游戏治疗对小学生情绪管理的干预研究》《游戏治疗对学生愤怒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参加市级课题《小学生祖辈教养的问题和学校指导策略研究》,参加区级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小学主题班队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参与《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的编撰,参与中学《心理魔法课堂》教师用书的编撰等。
华东师大心理学院硕士毕业,擅长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萨提亚家庭疗法和沙盘游戏疗法等心理疗法帮助来访者。
专业培训受训经历:
2017年—2018年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班培训
2014年—2016年 高淑贞教授表达性艺术治疗“游戏辅导”连续培训
2014年 萨提亚等自我体验和成长小组
2013年 短期焦点解决疗法培训
2013年 心理动力学、理性情绪疗法、危机干预、行为主义、音乐治疗等专业培训
2013年 心理团体督导
2012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专业毕业, 2003年获首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徐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 2014年获得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中级证书,2016年获得上海市计生委青春健康培训师资质(全市7人)。
曾多次参加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及华师大等学术机构举办的培训。现在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是区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以及徐汇区未成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志愿者成员。
擅长情绪问题辅导和青春期心理辅导。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毕业,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和《学校心理咨询中级证》。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荣获2016年度优秀志愿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今,擅长学生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咨询。
多年来专职从事社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2018年负责实施宋庆龄基金会的儿童学业受挫心理创伤干预项目,历时6个月,取得显著成果。擅于沙盘、绘画及游戏治疗。长期参加华大应用心理组办的精神分析取向高级案例督导班。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硕士研修班在读。
荣获2016年度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十佳咨询师”称号,在处理情绪行为、亲子关系、特殊孩子等问题方面有所关注。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硕士,五百强十余年工作经验。拿到二级证书之后,跟随张海音、薛伟、徐勇等资深心理工作者长期进行精神分析的系统学习和动力学团体体验。擅长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青少年情绪等问题咨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研中心组成员。擅长学习适应、职业规划、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心理调节和辅导。
2009年开始为社区未成年人、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工作,擅长运用心理动力学、结构式家庭治疗理念理解未成年人心理及家庭影响,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绘画、OH卡及沙盘游戏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擅长青少年同伴交往和适应问题辅导。
中学心理教师,服务于教育教学一线岗位,具有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熟悉12~18岁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擅长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戏剧,对心理辅导工作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解与风格。
擅长使用沙盘游戏、绘画等疗法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擅长帮助青少年解惑情绪与情感、学习障碍、考前焦虑、人际交往、心理压力等困扰,主张透过“故事叙说”、“ 问题外化”等方法鼓励来访者重塑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教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2013年度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十佳咨询师”称号、2016年度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年度优秀志愿者。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徐汇区教育系统心理学科带头人。开展系列积极心理学、家校共同体、青少年网络成瘾、危机干预等课题研究。擅长青少年各类成长困惑、家庭教育指导等。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学校心理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辅导,实践经验丰富。
毕业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擅长应对青少年成长性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生涯规划问题等。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曾参加张莉莉博士德瑞姆心理剧专业导演阶段培训。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工作,有多年个案辅导经验。乐观开朗,乐于倾听,善于初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学位,教育心理高级教师。
1998年开始从事小学心理辅导工作,长期担任班主任,获徐汇区班主任育人奖。一切以学生为本,爱孩子,擅长咨询亲子问题,情绪行为问题。
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 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怀着对心理咨询的热爱和执著,近10年一直在咨询中心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具备丰富的咨询实践经验。
从业背景:长期接受个人成长训练、持续参加咨询实务技能进阶课程、长期接受个案分析督导、系统接受精神分析、沙盘治疗、危机干预、融合教育、萨提亚家庭治疗、催眠、绘画治疗等培训;有着扎实的精神分析理论功底,咨询中以整合治疗见长。
擅长领域:青少年发展性问题及相关的家庭咨询;人际关系与各类情绪问题;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强迫症、恐惧症等)的心理咨询等。
长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擅长咨询领域: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教育,家庭疗法,危机干预。尤其擅长园艺疗法。
擅长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疏导,亲子关系辅导。
耐心、细致、有亲和力,擅长亲子沟通,缓解各类青春期困扰和焦虑。
专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擅长团队游戏辅导,获第七届上海市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赛二等奖。
毕业于上海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长期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接受精神分析、家庭治疗、沙盘游戏连续课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以及个人成长系列督导等培训。
擅长咨询方面:个人成长、亲子情感、人际适应、职业发展。
徐仙华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志愿者,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曾三次评为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优秀志愿者。
认识徐老师的人都说她具有心理老师的气质,平和、包容、有亲和力,善于倾听,微笑待人,周围的同事都愿意与她相处,孩子们更是把她当成知心好朋友,擅长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学生情绪管理等方面咨询。
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个案和咨询经验,她用她的爱心与专业帮助更多的人。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徐老师经常要说的一句话。多年来,无论是热线电话接听还是做面对面咨询,都保持一贯的专业和热情,陪伴需要的人们一起成长。
不仅如此,徐老师还积极做好一个优秀志愿者的辐射作用,多次参与华泾镇社区、湖南街道、徐家汇街道、天平街道、嘉善居委等心理讲座和教育咨询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多次参加与“贫困学生一对一资助”和“一公斤”等社会公益活动。
“世界上很多东西越分越少,而爱却是越分越多”这也是徐老师经常在说的一句话,所以爱在路上,快乐的徐老师愿意一直这样快乐地走下去。
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主要擅长认知行为疗法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教师。
一、主要资质专长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区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4-2016学年度和2017-2019学年度区教育系统教育心理学科带头人,先后领衔《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行动研究》研究项目及相关课程建设,“生涯规划工作坊”坊主。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多次应约进行亲子沟通、升学择业、学习困扰等方面面询指导。
二、主要专业经历
(1)1993-2005年,中学任教,兼任教研组长,多次受命举行市级公开课,荣获教学一等奖等荣誉;(2)2005-2008年,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公民教育等主题,学位论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受答辩委员会专家充分肯定。(3)2008年至今,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工作。
三、课程开发经验
近年来,本人聚焦教育教师教育、课题(项目)研究、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等热点主题,从市级、区级、校级多层次持续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主要有:
(一)开发实施市级层面共享课程(4门)
1.开发实施市级共享课程《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师德素养类,市级2学分,面授课程),2016秋1期次,2017春2期次,2017秋1期次均结业完成。
2.开发实施市级共享课程《教师课题研究问题剖析与诊断改进》(知识技能类,市级4学分,面授课程),2016秋1期次,2017春1期次均结业完成。
3.开发实施市级共享课程《生涯规划及咨询指导》(师德素养类,市级2学分,在线课程),2018春2期次、2018秋1期次均结业完成,2019春2期次进行中。
4.开发实施市级共享课程《教师课题研究主要环节及关键问题》(知识技能类,市级4学分,在线课程), 2017秋3期次、2018春4期次、2018秋3期次均结业完成,2019春3期次进行中。
(二)开发实施市级专题教育网络课程(1门)
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和上海市电教馆的领导组织下,开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课程《生涯规划》,2017年10月通过评审和上线,供全市中小学生选修学习。
(三)开发实施区级共享课程(9门)
自“十二五”以来,持续坚持区级共享课程的建设。
2014年以来,开发实施《教师课题研究问题剖析与诊断改进》(知识技能类,区级4学分,面授课程)、《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基础篇)(提高篇)(师德素养类,区级2学分,面授课程)等区级共享课程。
2018年以来,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和进行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探索,重点开发实施了区级共享课程《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技术》(知识技能类,区级3学分,在线课程)和《生涯规划校本研修课程建设及案例剖析》(知识技能类,区级3学分,在线课程),两门课程均2018春2期次、2018秋1期次、20019春1期次。
(四)区高级教师培训课程(1门)
《项目研究与开发》(高级教师18学分,面授课程),2015年1期。
四、课程评审指导
1.2017年,应市师资培训中心邀请为市级共享课程展评活动课程初选评审专家。
2.2018年,应市电教馆邀请分别为(小低年级)、(小高高级)职业启蒙教育网络课程脚本制作、网络课程制作评审专家。
3.2018年,应市电教馆邀请为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片拍摄制作指导专家。
4.2018年,应市电教馆邀请为市教委德育处推荐上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例(10门)评审。
5.2018年,指导实践工作基层学校教师开发校本研修课程8门、指导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开发区级共享课程1门;指导区第四期名师工作室开发在线区级共享课程2门。
五、教育科研成果
《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创新性研究》获得徐汇区第十一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基于内涵元素矩阵进行教师研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2016发表在《汇智学刊》首刊。
《导航工具在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中的应用》,发表在地市级教育学院2018年教师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
六、专题讲座指导
多次应邀进行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讲座指导。
国家:2017年7月,三次应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邀请为来沪参训教师进行《从高考改革谈高中生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培训讲课。
国家:2017年12月,二次应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邀请,分别为广东、江西来沪参训教师做《从新高考改革谈高中生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国家:2018年4月,应邀为“探知未来三星希望工程STEM科学教育师资培训”论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协办)点评指导。
市级:2017年11月,应邀,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做《建设特色梯队,助力教师成长》讲座。
市级:2018年12月,应邀在松江为教坛新秀做《生涯规划及咨询指导》培训讲课等。
七、岗位工作项目管理
近年主要承担的岗位工作项目包括:组织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含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三部分);组织徐汇区中小学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计划培训(区1+5提升计划);组织推进区名师工作室培养项目,包括推进区第四期的实施及结业工作(其间,简报72篇,学术节展示5场,成果汇编3本),和组织区第五期名师工作室启动及培养工作等;组织区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所有高中教师及校级领导、研训员、督导员等参加);牵头开展中心调研活动,撰写个人调研报告40余篇,中心调研报告40余篇。基于工具研发和流程设计引领项目运行及创新,在岗位项目管理中逐渐彰显特色。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曾获中心“十佳咨询师”称号。
擅长运用催眠技术进行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力的提升,运用表达性艺术如卡牌、绘画、沙盘等进行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的情绪调控、同伴交往、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等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多年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先后参加“短期焦点解决心理咨询”、“家庭心理辅导和治疗”、“学习发出自己的声音——青少年分离个体化”、“儿童表达性创意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相关培训,也积极主持并开展街道居委、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各类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曾为《康复·心理健康》、《徐汇教育》、《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报刊杂志撰写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教育博士研究生,中学心理高级、心理学科带头人,专业从事学校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二十年,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坚持探索与成长,咨询取向是以认知疗法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秉承专业知识奉献社会的宗旨,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校外咨询师(资深专家级)、《新民晚报》高考热线咨询、东方广播电台《成长嘉年华》节目特邀嘉宾、为《新民晚报》、《家庭教育报》、《高招特刊》、《成长与就业》等报刊撰稿;撰写多篇论文期刊发表,参与编著《学校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江西省心理健康教材》、《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督导与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亲子篇)》、《实践与创新(四)上海市校外课外教育探索成果集》、《家庭教育成功法则》等多本著作。
坚持学习精进专业能力,更多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探索、人际互动、异性交往、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及伴随产生的情感、行为、认知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刘佳老师是上海市汇师小学的心理教师,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志愿者。曾获得上海市心理协会青年先进和个人先进心理辅导教师、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刘佳老师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4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和个案咨询经验。热情、开朗的她,常用笑容感染身边的人。她撰写的课题《汇师小学四年级学生交往能力现状研究》荣获上海市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她曾为《心理辅导》、《东方教育时报》等报刊杂志撰写多篇文章。获得过上海市心理健康活动课小学组二等奖、徐汇区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月方案撰写一等奖。在日常教学中,她教学严谨,并充满创意;闲暇时间里她热心公益。
严格要求自己,将心理辅导内容丰富化实用化
在2016年的上海市心理健康活动课大赛中刘佳老师的《思维大挑战》代表徐汇区入围了小学组的决赛环节。本节课主在发挥想象力、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
“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课前,刘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我区兄弟学校心理老师和教研员也对本节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无私的帮助。最终本节课取得了上海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关注家长教育理念,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身心的塑造非常重要,刘佳老师设计编写的校本教材《亲子成长小课堂》当中就首先强调了这一点。这本教材是服务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家长的。目的在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
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的观念正确了,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解、勾通和共同参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投身心理咨询工作
刘佳老师多年在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做心理咨询志愿者,接听“徐老师”心理咨询热线,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心理问题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
刘老师老师擅长使用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沙盘游戏来帮助学生、家长理清心中困惑及纠结,释放心理压力,整合情绪,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咨询服务质量,她还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定期接受督导,有效地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心理咨询服务能力。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擅长儿童与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干预以及学习困难儿童的指导。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特殊教育)专业,2013年至今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咨询总时数达400个小时。
培训经历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 李鸣精神分析督导班(高级)
2014年3月—2017年3月 王智弘伦理连续培训
2015年2月—2017年11月 高淑珍表达性艺术治疗连续培训(共六期)
2016年6月至今 自我体验(共计50小时)
2018年7月至今 康平医院精神科见习
擅长咨询领域:青少年情绪问题,高中生职业规划,中高考考前压力缓解。
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体校心理教师。曾获得上海心理协会青年先进心理辅导教师、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心理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撰写的研究性论文曾发表在《文理导航》、《现代教育》、《第十届思想道德成果展示》等报刊杂志上。
杜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论在心理教学一线,还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杜老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十余年,常年在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做心理咨询志愿者,接听“徐老师”心理咨询热线、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心理问题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
接听热线时,杜老师专业尽责地为咨询对象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找到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
面询时,杜老师晓理、动情、施爱,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家长理清心中困惑及纠结,辅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对他们进行心理按摩。
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咨询服务质量,她还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定期接受督导,有效地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心理咨询服务能力。
杜老师愿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更多优质的相关服务,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群,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推广活动。教育咨询进社区活动中,进到社区会场,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宣传、普及、咨询等服务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杜老师常说: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志愿者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经验,也收获着咨询者感谢的爱心。助人助己,别人快乐,我快乐!
唐老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始终坚持爱岗敬业、勤奋务实、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心理教科研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经验。唐老师乐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比如,坚持每学期为家长、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心理沟通技巧。
唐老师积极向上、豁达包容、乐于助人、善于倾听理解和沟通、帮助身边迷茫、困惑、焦虑、急需帮助的人;积极参与区德育室开展多所学校义务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宣传活动;积极配合学校与社区共建工作到社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到监狱帮助吸毒青年等。曾获得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协会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奖”、“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先进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唐老师热爱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唐老师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通过小实验、小活动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参与欲望、添设思维阶梯、体验参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养,获得心灵的感悟与成长。
二十多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唐老师乐在其中,因为她热爱这项工作并为这项工作全心身地付出。唐老师深深体会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追求;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唐老师要奉献她的一份力量。
瞿琳老师是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心理教师。曾获得上海心理协会青年先进心理辅导教师、徐汇区心理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瞿琳老师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和个案咨询经验。热情、开朗的她,常用笑容感染身边的人。她关注特殊学生教育,撰写课题《以心理干预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发展》,荣获上海市第二届特殊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她曾为《心理辅导》、《徐汇教育》、《徐汇报》等报刊杂志撰写多篇文章。在日常教学中,她教学严谨,并充满创意;闲暇时间里她热心公益。
瞿琳老师热心公益,经常发挥专业所长参与心理教学、咨询服务等活动。
她曾多次参与由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举办的公益咨询活动。还曾两次参与公益组织“启明书社”前往安徽阜阳、河南上蔡县为当地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课。
朱晨玮是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盲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撰写的多篇科普类文章曾发表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官网上,还参与了上海市自杀与防治项目的编写工作。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眼前的世界,但是他用心与每一位孩子以及家长沟通,耐心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继而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解答。
从2014年加入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电话咨询开始,积累了上千小时的热线心理咨询经验,参加过精神分析、萨提亚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网络课程及工作坊,并且经历了三年的自我成长团体和自我体验,拥有丰富的亲子教育、婚姻情感问题处理和人格障碍的治疗经验。
朱老师自从2009年学习心理咨询后,多年来积极参加各类与心理学相关的社会志愿活动,他的热情和正能量感染着身边许多人,他的感人事迹《他用不一样的人生,创造不一样的精彩》曾于2014年被《解放日报》11月30日第6版和《徐汇报》12月刊头版报导。朱老师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励志演讲和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并参加公益心理咨询,拥有丰富的演讲及讲座经验。他的座右铭是“人生就如一头秀发,我愿做那把梳理开乱麻的梳子”。
虽然朱晨玮在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的值班只有一、两次,但是他却在这为数不多的值班时间里积累了很多对于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心得。他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和他们与家人的相处模式息息相关。于是他就结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知识进行工作,并且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构建孩子与家人的关系,帮助孩子宣泄出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
2015年至2016年,由朱晨玮发起,上海市志愿者基金会支持的“光明之桥——视障者及其亲属心理援助”项目展开。徐汇区徐家汇街道邀请朱晨玮在街道服务中心举办“视障者如何应对人际交往和残疾人如何看待自我”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会上,朱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和解决方法出发,重点就视障者如何克服自身障碍融入社会、视障者如何应对人际交往中的不理解和视障者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三方面展开讨论和答疑。朱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失明的心灵困境中走出来,并且大胆剖析自身的情绪变化过程;分享了视障者的典型情绪问题和解决方案。朱老师和与会的视障者讨论热烈,了解他们存在的困扰,用自身经历来激励听众改变心态拥抱阳光。
上海市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团体培训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曾为《青年报学生导报》、《中国教育》、《中小学管理》、《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中学生心理课综合篇》、《婴儿》等书刊撰写多篇文章。受邀为教师、家长、青少年群体做过关于有效沟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游戏与活动、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亲子沟通、减压与情绪管理、考前辅导、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成人教育心理学等主题的培训讲座。
包遵锋老师毕业于华师大心理系,华理附中心理教师。参加过上海市个案辅导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与学习,主持过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获得区级二等奖、市级二等奖,在《上师大学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徐汇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过撰写《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治》《青少年的养与教》等心理丛书。他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余载,对青少年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均有着丰富的辅导经验。曾多次获得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先进个人、徐汇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区心理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擅长学习方法、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曹钊俊老师是中学教育心理高级教师,首批获上海市学校心理辅导员和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师资格。曾获徐汇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上海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和谐社区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兼任徐汇区心理辅导站特约咨询员、文汇《成长热线》等咨询员,区信访办“心之桥”和社区矫治志愿者。退休后为市与区的心理中心工作发挥余热。
曹老师是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首批志愿者,一直热心参与中心各项公益活动,有求必应、热忱奉献,连获中心优秀志愿者、十佳咨询师。
曹老师35年教龄,曾负责南洋中学科研室和心理辅导工作二十余年,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个案、心理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有多项研究成果,在青少年成长发展、学习适应、情绪调节、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问题的辅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林老师是加籍华裔,美国心理学家协会注册成员;上海国际精神卫生协会SIMHA(外籍心理专家)认证外籍诊所儿童家庭心理医生;加拿大非盈利人力资源发展教育中心CPDC董事及资深咨询讲师;国际卫生组织下属非盈利机构心理干预热线咨询师督导。有十几年从事学校教育督导和青少年家庭关系社区心理辅导经验。擅长综合游戏疗法;婚姻家庭疗法,各种国际投射测试与分析,图画心理解析与综合沙盘治疗。侧重于治疗未成年人的交往,行为,情绪与语言困难,以及亲子家庭教育和婚姻关系的协调沟通。林老师撰写的“外面的世界精彩OR无奈”发表在《康复-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15年5,6月合刊。
林老师有丰富的团体培训经验,曾经主持过一千人的专业心理培训项目。她在过去十年的咨询与治疗中,分析了包括儿童与成人超过一万多幅的心理图画,积累了丰富的心理个案分析经验与团队心理辅导经验。她参加相关国际心理培训与证书包括:儿童自闭症诊断与治疗;认知疗法诊断与治疗;儿童多动症诊断与治疗;儿童品行障碍诊断与治疗;诊所催眠技能与治疗;儿童艺术治疗荣格心理分析与意象疗法;精神分析个案督导,综合投射心理测试诊断与治疗,团体咨询技巧,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家庭治疗法等。
从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先后参加“个案辅导高级研修班”,“学校心理咨询督导”,“箱庭疗法理论和技术”等相关培训。长期担任《上海市中学生报》心理专栏作者,文章发表于《新闻晨报》、《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素质教育大参考》、《心理辅导》等等期刊和杂志。连续在上海市心理辅导活动课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获得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先进个人、徐汇区心理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擅长青少年心理发展等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连续被评为徐汇区心理学科骨干教师。从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经验。接受过《心理咨询与督导最新理念与操作训练》、《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及应用》、《中美认知治疗高级研修班》、《认知行为治疗个案督导》、《沙盘心理治疗》、《专家引领的学校心理咨询师CBT成长小组》等专业培训。担任徐汇区《班主任心理团体辅导培训班》、《班主任个别心理辅导培训班》培训教师,申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养提升》教师培训课程入围徐汇区优质培训课程。多项心理课题研究方面取得市区级奖项,参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教材编写,为《新课程》、《青年心理》、《心理辅导》、《徐汇教育》等期刊、杂志撰写多篇文章,荣获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青年先进、徐汇区骏马奖、徐汇区优秀志愿者、徐汇区心理中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擅长青少年学习、情绪、青春期心理、亲子沟通心理辅导。
公告
曾经我觉得有个妹妹是一件很烦的事情,父母的爱不再是我一个人独自拥有了。可最近几年我的看法改变了,觉得有一个妹妹真的很好,
我希望你们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加的风趣,使得每个同学都愿意去听。
外公,虽然我与您之间隔了两代,却能像忘年交一般促膝长谈,我们常常能在同一件事上达成一致,谈天说地中可以感受到温暖的祖孙之
我想我可能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对同性同样有兴趣,可能比对异性还大一些。当我正式出柜时,我希望同学们、朋友们能支持
好好学习你的专业课,好好准备你的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吧,时间可等不了你,有太多太多任务在等着你,勇敢向前走,忘记过去的一
转眼间你也已经快20了,我知道你非常抗拒这个,但这也无法改变。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接受并学会长大。你不能再向爸妈耍小孩子脾
中心开通24小时全天候服务热线64642525,提供我区青少年、家长及教师们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拨打,进行免费电话咨询和预约面对面心理咨询,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考试焦虑、青春期困扰等心理困扰。